书皮

     每个人都有些偏执性的爱好,说不清道不明,但实践得久了便不忍丢掉。比如我喜欢听Windows系统清空回收站的声音,沙沙作响,心头舒畅。还喜欢看女生穿黑底白裤线的运动裤,不看她们的脸。
 
     小的时候,我的爱好大抵没这么偏激——相对中庸的家教使然,尽管我一直在努力寻找出路——大多从家人那里继承而来。每每买了新书,第一件工作当然是包书皮,学外公从旧挂历上裁纸,把风景或者书法的那面叠在里面,于是每一本书都有了张惨白的脸。
     后来,图书的封皮不再是单调的套色印刷,质地也硬了,包书皮渐渐不那么必要。看着书架上群魔乱舞万紫千红了一阵,不知怎么,又怀念起从前花整个下午把课本都包装一番的日子。虽说我为了保护书籍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不准折角不准写字不准单手捏着),但包书皮更像是种亲近的过程,温柔如给情人穿嫁衣,细心如怀抱新生儿。
     高中时,家里的墙上已找不到挂历,我只好就地取材用报纸代替。这样做的好处是,无论身在何处,读书累了便可以看报上的文字来解闷。有一个学期,所有的课本都穿上了[参考消息]的外衣,我上课开小差,眼前总是出现前南总统米洛舍维奇的言论,活跃非常。前几天看新闻,老人家死在了监狱。
 
     早上又来了兴致,包书皮,照例是[参考消息]。发现如今的纸张真是大不如前了。
 
Mar 27, 2006  14:09
407

文艺复兴展及其它

    这几日,北京的太阳已有了夏天的味道,而风怕是尚在倒时差,锋利得很。不过还是按计划去了展览馆和玉渊潭,在画布和樱花之中度周末。意大利文艺复兴展向往许久,最初的原因是陈丹青先生在南方周末兴师动众地占了一个版面大声疾呼,一不小心动了念头。毕竟,对陈先生这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我还是崇敬有加。
 
    文艺复兴谁都知道,即使讲不真切,也至少举得出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的例子。这次展出的均为意大利境内的作品,以人物肖像画为主,主办方自有其道理。就题材来看,早期作品几乎是宗教画的集合,无数次上演圣母圣子的标准造型,呆板拘谨。渐渐地,人类(抱歉没有把前面两位划归其中)站在了画布中央,即使尽是些王公贵族太太小姐,毕竟迈出了"以人为本"的第一步。这些画家的处境大约与欧洲宫廷乐师差不多,所幸几百年后我们并没有忘记他们的名字。
    就绘画风格来看,即使再没有艺术修养的人,也看得出人物的面色不再灰暗,红润起来、舒展起来了。也许与照片相比,这些表情还是显得有些羞怯,不够神采奕奕,但漫长而蒙昧的中世纪结束,人性回归人间,这才是最值得庆贺的事。
 
    可惜的是,从小受到的艺术——尤其是美术——熏陶太少,哪怕走到精疲力尽也只看得懂简单的构图、色彩,更多的是将这些玻璃后的珍品当作了文物,当成了带领我们通往那个绚丽时代的秘道。至于绘画技法等等,则是完完全全的门外汉。所以总结起来就是:一场热闹的视觉盛宴,菜肴却放得离我太远。
 
    又想起陈先生曾经呼吁过,艺术熏陶也要从娃娃抓起。我不敢狂妄到以为自己还有什么天才被埋没,只是隐隐觉得似有补课的必要,再次对欧洲燃起了兴趣。但手握英国大学充足的资助,反倒犹豫了起来,不列颠加上巴黎马德里罗马米兰佛罗伦萨这一串闪光的名字,也将将和天平另一边的新大陆打成平手。有的时候,有权力选择竟然也是种苦恼。
    继续苦恼,直到最后通牒。
 
Mar 25, 2006  20:27
407A

仪式

    帮胖子刻了张盘,装进盒子的时候才想起该标上字样的,否则下一次开启不知是多少年后,信手当作废物扔掉也未可知。于是又去了趟超市买油性笔。春风和朔红男绿女,数不清的蜜语柔情。我逆着刚下课的人流而上,心里还惦记上午的对话,有些奇妙的念头弥漫心头。
 
    假如心真是个容器,该是什么样子?直觉告诉我,心应该偏向保温瓶而非冰箱的一种,谁愿意把感情放在零下的温度中保质。干柴遇烈火天天上演,不容置疑,在这一点上我们都是俗人。
    假如爱情真是热烈的,它究竟有多热烈。迄今为止,人类的认知水平所达到的领域中,热核反应是当之无愧的释放能最大的反应,大到启动温度都不能低于一亿度。看看那些痴情男女,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爱情的能量将是热核反应无法匹敌的。等等,谁通过了安全运行的检测?214之后是315,ISO的前面却什么也没有。我们无法说服那些心率不齐高血压低血糖冠状动脉硬化的人们远离爱情,不然,你做个表率?
    假如有生之年爱情燃烧殆尽,面对这个冰冷厚重的容器,是否需要一个出口来倾倒废料?否则任其腐烂在心间,怕是很影响健康的。其时,环保问题又接踵而来,谁也没有义务受你的迫害。像王家卫一样把所有问题都交给树洞,恐怕要招致环保主义者的抗议。左右不是,只好继续揣进怀里,想方设法添加新原料,继续烧。
    假如真的继续,这就是教科书般的恶性循环了。
 
    在这唯一的世界上,99%的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难题,除非你保证原料充足,持续反应到手脚冰凉失去知觉,将这棘手的难题抛给圣彼得处理。虽然这样的数字没有丝毫的统计意义,你也不会是那幸运的1%。
 
    我将光盘包好,郑重地放进纸盒,神圣得像宗教仪式。从前有人很不客气地批评我的生活充满仪式化的东西,我的理解是,所有能让我对人生充满信任感的尝试,我都不会放过。很庆幸,这一招还算奏效。
 
Mar 24, 2006  16:05
407A

国际纵队

    藕粉来信,说我的博客日渐清爽起来,很是欣慰。首先要声明的是,此藕粉不是芙蓉姐姐的fan,以免大家觉得我和那种人混在一起,再次质疑我的审美能力。关于我和藕粉的故事,将来另辟一块地方来讲,此处按下不表。
 
    清爽的意思有两层,前者大约是说少了很多怨妇式的苦大仇深,这点小小罗亦有体会;后者也是批评我不思进去,整日歌舞升平,荒废了学业。荒废倒不至于,这些天暗自发力,开始钻研文献,因为对将来可能的研究领域知之甚少,本着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的精神,迎着头皮也得努力。不过坦率地说,压力毕竟小了很多,加上天气回暖,校园里的柳树已隐约现出星星点点的绿色,人的精神状态也更上一层。
    于是腰不酸了头不疼了腿也不抽筋了,下午还特地换了身行头去踢球。比赛双方大部分是留学生,我夹在中间艰难地辨认德式英语、韩式英语和拉丁英语。有个小伙子是南美来的,浓密而乌黑的卷发,如果戴上五角星,活脱脱一个Che Guevara。他本名叫Fernando,同伴们都称呼他Fernandiho,不过他大部分时间都缩在后场,看不出有过人之处。反倒是几个韩国人喳喳呼呼,没完没了地搞笑,每当同伴带球,他们便集体站在禁区等传中,嘴里喊着"老兄!老兄!"引起注意。比赛无果而终,因为这些高丽兄弟挺不住了,其中一个还郑重其事地过来道歉,喘着气说:"No energy",我当时真想送他一块电池。
 
    晚饭后哈欠连天,幸亏有笔记本可以发泄,文章写完,连自己都觉得清爽了,看来藕粉此话不假。继续读文献。
 
Mar 20, 2006  19:03
6B407

情绪写真

     人就是这样,对某些场景特别敏感,莫名其妙地存储这段记忆碎片,无论被怎样的生活琐事围困,也经久难忘。这些回忆被反复叠加在新的经历之上,颜色不断窜改,最终成为某一种情绪的写真。打个比方,就像你站在两块镜子之间,竭力想看清自己,却被千万个身影晃得眼花。
 
     我便忠实于此,每当走在紫荆4#前的马路上,大脑就陷入混乱。刚开始总是路灯下我和接班人孤魂野鬼般的身影;接着闪出全帮横行、目空一切的壮观景象;最后剩我自己,骑着单车霸占午夜的柏油路。
     想起去年春天的某个傍晚,我踩着拖鞋沿着马路中线去超市。那天顶着烈日踢完中科院的联赛,疲劳得仿佛枯竭了一般。可是太阳落山了,空气凉爽下来,我掳起袖子,将手插进口袋,听任微风从脸庞滑过,从发梢滑过,一点点带走体内的燥热。我很渴,拼命想念冰柜里的可乐,而超市就在不远处,这触手可及的幸福。校园里的女生永远是激进的温度计,她们迫不及待地换上色彩艳丽的单衣和短裙,将每个角落都变成T型台。而这一切发生在我视力最差的黄昏,于是目之所及,全是美女。如果我是上帝,我一定让世界诞生在这一刻。
 
     刚才的刚才,我心血来潮步行去超市。新买的春装迎风招展,钥匙的撞击声伴着懒散的脚步,我感到,胡须在愉快地生长。
 
Mar 18, 2006  19:16
407A

书店

     晚饭后,精神再次回到近日流行的恍惚之中,些许兴奋在隐隐不安中打着伏笔。我还是偏爱自己的那个比喻:像午后咖啡再接着一支香烟。在惨无人道的心理交锋之后,我选择放弃今晚的后现代主义的课程,尽管那个课堂并不如想象中沉闷。我只是担心会打瞌睡,谁都知道,在教室睡得永远比床上香。
 
     于是踏上单车去了南门外的书店。这个书店远近闻名,甚至上过报纸,名字也起得大气,叫做"万圣"。一楼贴满了打折标签,哲学或者历史,林林总总。随意翻翻,只觉文字仿佛浮萍,漂来荡去,我知道,今天不是读书的日子。随即上了二楼。
     我始终相信,每一间书店都有属于自己的气质,不管是中学门外卖教参的小门面,还是矗立在王府井庞然大物般的新华书店。甚至,游走其中,偶尔会有观览街景的错觉。那些书柜和陈设,也就有了城市地标般的作用。一天转了两个城市,我像是占了小便宜一样偷偷乐。
 
     我遇到那个连说话都极富文采的足球记者,他比电视上看起来更高大,嗓音更浑厚。我曾经很喜欢他的节目,也曾经梦想过成为他那样的记者,理由却牵强得很:可以天天把看足球当职业。世界杯快到了,我打赌他一定会看得很累。
 
     随手挑了本郁达夫的散文,因为找不到沈从文,这就是初到陌生城市的坏处。
 
Mar 15, 2006  20:34
407A

宛如孔雀

    几周前,在六教就着本本看完顾长卫的[孔雀],也许是全部声音集中在右耳震得头皮发麻的缘故,我对这部银熊奖影片的感觉也是一片朦胧。机缘巧合,昨天得到了电影原声,虽然只是片尾短短一曲,却悄悄唤回了些许共鸣。
 
    阴霾的天空下,是白色的城。街道宁静,行人寥落。这座城也许平日里破败、肮脏、灰头土脸,此时却焕发出庄严的光辉。最小的弟弟仿佛叹息般说道:那年冬天,爸爸突然去世了。妈妈变老了。我们还好。我恍惚记得,爸爸走那天,很快就是农历立春了。
    我不知道,冬天的最后一场雪究竟意味着仓惶之中格外的寒冷,还是强弩之末的羸弱。可终究,他的父亲没有等来春天的讯息。如果这代表着整个社会的生存状态,我们究竟应该为老人们历尽劫难的生命而感伤,还是为三兄妹短短一句"我们还好"而欣慰?
 
    有人说,顾长卫镜头下的五口两代之家充满了小人物的艰辛和无奈,并以此打动了一个年代。对此我不置可否,因为没有走过那些日子的我,深感庆幸之余,却也失去了评判他们的资格。然而我以为,导演刻意的低姿态并没有降低镜头的视角,这才是可贵之处。试想,那个年代,除了高高在上的石膏像,每一个体都在经历这粘性的恐惧,虽则命运的风向多变,被吹得七零八落也永远是大多数。
    也有人说,顾长卫是在用胶片记录这人为的痛苦,来完成对某个时代的控诉,我却坚决地不同意。因为任何一代人,当他们回过头来总结来路时,都会掩耳盗铃地以为自己的时代才是最悲惨的,甚至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这种错觉的全部根源,仅仅在于他们是当事人,他们没有机会经历别人的心事更没有权利宣布整个群体的死刑。如果导演满怀这样的初衷,摆在我们面前的,大概就是部记录片和千篇一律的人物性格了。
 
    所以,我要说的是:这部影片中散发出来的坚强的人性光环要远远大于任何社会幕布上的污点。记得么?每一段故事的开头,弟弟都会把我们拉回五口人环坐在低矮餐桌边的温馨。无论自己怎样一事无成,他终究是回到了自己的家,承担起了应尽的责任。尽管生活艰辛,家却没有散。没有谁成了坏人,连那些曾经欺负他哥哥的大孩子也没有,他们都选择坚强地面对不堪的生活。蛰伏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可是大家都默认静静等待,一如面对萧瑟寒冬的孔雀,终有开屏的一刻。
 
    妈妈曾经告诉我,3/4拍的歌曲总是很好听。这或许是她的偏见,也有可能是听多了圆舞曲的后遗症。可是闭上眼听这首片尾曲,却真的令人陶醉。我又想起宛如一片废墟的小城,和洁白如雪片的降落伞。
 
Mar 13, 2006  20:21
6B301

半日寒暑

    来教室的路上,纷飞的雪片肆虐天空,被东风夹杂着扑向大地。风里早没了戾气,毕竟是三月天,已近春分的时节。我带着土豆慢慢骑在校园里,观望这忽然而至的春雪,像是那个迟来的戈多,竟有些诧异了。
 
    这短短半日,仿佛经历了半个寒暑,从平地波澜、小雨、沙尘、放晴、再飘雪,最后以一轮红日收尾,算是圆满。短短半日,我揪紧的心渐渐舒展开来,早上给家里去了电话,算是有个交待。石头落地,重新呼吸顺畅,安心地小憩片刻。此刻坐在教室,悠闲地开了瓶可乐,想起过去的三天两夜,恍如隔世。
    所幸身边有爱人与朋友点滴关爱,教我如何从容如何淡定,教我再耐心地等待。
    希望天也就这么晴下去。
 
Mar 11, 2006  14:54
6A201

不得不说

    李安的[断背山]Brokeback Mountain家喻户晓,并成为坊间热评对象,几乎是一夜之间的事,似乎比北京的春天来得还要快。这一点从近几个月来各大电影节和影评人奖被风卷残云般席卷的盛况就可见一斑,更煌论引人注目的7项Oscar提名。也的确,这部集明星效应、艺术创新和社会争议集一身的影片,没有不大红大紫的理由。连令人发指[无极]The Promise都能在票房上狠赚一笔,可见当今的电影市场是如何之活跃。
 
    然而,渐渐的,影片的争议性后来居上,置疑之声不绝于耳。这种聒噪大多围绕同性恋做文章,这无可厚非,毕竟homosexual距离社会主流还有相当距离。我颇为反感的倒是那些要求社会宽容的呼声,仿佛自己站在的道德的高坛上,以大无畏的慈悲精神唤醒民众。试问:究竟哪些人需要宽容?
    窃以为,需要宽容的是大概包括那些刑满释放,回归社会的人,因为他们处处遭遇防备的眼神;也许还包括受歧视的艾滋病人,因为身体的病痛不等同灵魂的卑微。但是,同性恋即非犯罪更不是传染病,无论从身体还是人格都足够健全,无非性取向有异。假如某天,有人偶然喝了一杯羊奶,发觉相比之下牛奶根本是垃圾并从此倒戈,难道我们还需要为此树碑立传以示保护?假如当真如此,那即爱羊奶又喜欢牛奶的人,岂不是值得盖一座纪念馆了?
    还有人拿道德说事儿,搬出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我就更纳闷了,或许真的是教育害人,把我们祖先多元化的、开放的生活态度,断章取义地讲成了炎黄二帝孔孟之道康乾盛世。当然,这本是历史的悲哀,我只好学习陈丹青问一句:我们当真还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么?
 
    我不是homosexual的红卫兵,原本只想讲电影观感,可是久久惊讶于很多人心态的不成熟,不得不说点题外话。回头看过去,竟一点也没有自己的写作风格,可见冲动的确是魔鬼。
    该死,我什么时候也有"风格"了?
    影片的拍摄地选在加拿大的Alberta,而非故事发生地美国的Wyoming州。这与李安一贯做法有些出入,例如大名鼎鼎的[卧虎藏龙]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究其原因,似乎是出于对拍摄成本的考虑。但Alberta葱翠的山峦和清澈的河涧将整个故事意境化,让人彻底忘掉尘世的种种羁绊,不由得佩服导演的眼光。
 
    个人最欣赏的镜头有两个,恰为开头结尾。
    苍茫夜色中,高倍变焦的远镜头营造出幽深的距离感,目之所及是远山背影以及若隐若现的山间公路。一辆卡车从左至右无声贯穿整个银幕,更显山中的静谧。我开始猜测,这便是Brokeback Mt.么?后来看得入迷,也忘记求证,但我知道,破旧卡车中装载着谁。时间被冲淡,当他驶向梦中的断背山,当年的清秀面庞依旧还是早已两鬓染霜,或者更是斯人西去,独剩伤者独伤?影片营造出如此安静的结尾,不仅奠定了往后的基调,也反衬出两人感情的炽热。
    据说,在结尾处,Ennis望着他的衬衣覆盖着Jack的衬衣,潸然泪落的情节,是李安灵感突现的成果。如果当真,只能说李导演对于中国人含蓄到有些压抑的感情的把握已到了纯然的地步。事实上,在两人的感情交锋中,Ennis始终出于弱势但更持久的地位,这与其少年时对农场里同性恋悲惨下场的回忆有关,以至于当他孑然一身仍然不断拒绝Jack共同生活的建议。但我以为,这不过是导演设计的障碍,为了区别两人性格的小技巧,其目的在于暗示同性的爱与两性间的感情毫无二致。又或者说,导演从未认为爱情有性别的差异。因为看到最后,观众在为Ennis改变衬衣放置顺序而心痛时,根本不会有意识地再次深究性别问题。
 
    电影看得断断续续,不过还好情绪是连贯的。不得不说,我很感动。
    刚得了消息,李安拿到小金人。
 
Mar 6, 2006  14:41
407A

又见三月 莺飞草长

    又见三月,莺飞草长。
 
    上周训练结束后,沛和我骑车回宿舍,还有5字班的小队友。我们谈起北京的寒冷,这令人记忆深刻的席卷一切浪漫的寒冷。我告诉第一次在这里迎接春天的小队友,北京的春天也是同样令人记忆深刻的。仿佛一夜之间,就已是新枝抽芽柳絮满天了,是的,春暖花开。纵然没有面朝大海的机会,我们大可以用力拥抱这座美丽的园子。
    于是想起了去年的三月,我像只破茧的蝴蝶,重见天日。终日赖在阳台享受充足的阳光,或者端起红色的咖啡杯,或者铺开笔纸心无旁骛地准备AW,无论怎样都是惬意。有一次远远望见小明趴在紫操晒太阳,就那么大声交谈起来,她很响亮地叫我"帮主",引得路人纷纷侧目。
 
    午饭后,和局长天南地北地扯完,我又一次轻轻靠在阳台的栏杆上。沉重的9号楼遮挡住视线,隔壁小朋友的喧嚣不绝于耳,我突然发觉,这已经不是我要的三月。太阳还在,微风也及时到访,只是我迷路了。从前,当很多十字路口交错出现,我还有足够的理智和勇气辨别方向;而如今,似乎不可救药地跌进了一个又一个欲罢不能的循环。
    一只烟可以麻醉,一杯咖啡可以清醒,可是它们相加,却带来更大的混乱。原来一切情绪都是不可逆的,如果找不到置身事外的方法,干脆打起精神,迎接这不堪的生活。
 
    接班人曾经用过的近版画面中有这么一句"莺飞草长",虽然日子过去了很久,我依旧闻得到淡淡的青草香。不幸剩下的文字都消失于无形,就像我不知所以的心情。
 
Mar 2, 2006  14:20
40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