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y

2005年10月7日,麦迪逊广场花园是纽约唯一不用为御寒发愁的地方,U2的演唱会正在进行。Bono站在舞台上,排山倒海的声浪几乎将他击倒,它们直冲云端,要将这座篮球圣殿的顶棚掀掉。时光倒流三十年,他们还是在都柏林青涩演奏的校园乐队,他的父亲扔给他500英镑,作为他们去伦敦签约的路费。

三十年很久,足以让稚嫩的孩子长成颓丧的中年人,让颓丧的中年人变成墓碑上的一行名字。真的,如果你阖上沉重的双眼想一想,我们的下一个三十年真够让人沮丧的。

在这一闪念中,他或许正在努力记起过去11张录音室专辑的名字,13次全球演唱会的排场,领取17座格莱美奖时的答谢辞。只不过,他肯定无法逐一列举地球人送给他们的称号。三十年,时间将他们领到了摇滚音乐史上也许仅次于Beatles的位置,领到了这方万人膜拜的舞台上。在这个星球上,他们获得的头衔也许只比金正日少一点。从巴黎到开普敦,从北京到墨西哥城,随时都有人唱着他们的歌,随时都有人在海报的注视下入睡。

现在,现场灯光逐渐熄灭,洋溢的肾上腺素和炽热的空气仿佛幻化成一束追光,徐徐降落。他喘了口气,全场也跟着喘了口气。沉着的鼓点和贝司顺着地板蔓延,伴随失真的吉他声若隐若现,观众像一片辽阔而干枯的荒原,被这细小的火苗点燃。他们知道,这火光之后,是他们最热爱的歌,”With or without you”.

See the stone set in your eyes 看着你冷眼相待
See the thorn twist in your side 感受你拒人千里
I wait for you 可是我仍然愿意等你回心转意
Sleight of hand and twist of fate 一切就像命中注定
On a bed of nails she makes me wait 我如坐针毡地等待
And I wait without you 你离去了,我要等你到来
With or without you 若即若离
With or without you 若即若离

伴着Bono的低吁高唱,歌词不假思索地从每个人口中蹦出,仿佛整个空间构成了一块KTV大屏幕。在没有诗歌的年代,这也许是人们心中仅存的诗兴的寄托。人们随着歌声忘情地舞动身体,情愿让它在诗句的纹理中破碎。他们看着绚烂的灯光,看着身边别样的陌生人,看着一个姑娘出现在舞台之上。

在这一刻之前,没有人认识她,在这一首歌之后,人们只知道她叫Mary. 这位金发姑娘顶着庸常无奇的名字过着庸常无奇的人生。她相貌普通,有人送花但上不了杂志,她可能大学刚毕业,有份姑且能够称为工作的工作,有个男朋友,但不知道会不会结婚。你知道,这样的Mary,你每天能遇上两打。与其它十一个Mary唯一不同的是,她是U2的歌迷,为了前排的票,她咬牙花掉了整整一个月的薪水。

现在,当应该有一个女人前来完整一首情歌存在的意义时,Bono看到了她。

在一段三分钟长的左摇右晃的视频中,我看到了Bono搂着Mary唱完了这首歌。和在场的每一个人一样,她看上去即兴奋又疲惫,头发有些许散乱,脸颊绯红。但她却表现得比任何人都镇静,没有尖叫,没有手舞足蹈,更没有掩面而泣。她只是稍有胆怯地朝下面黑压压的人群投去了一瞥,便把头靠在了Bono的肩膀上,安然地闭上眼睛,就像她躺在自家沙发上,按下CD机的播放键时的从容不迫一样。

三十年很长,长到让Bono长成一个国王,带着骄傲的惯性检视他狂热的子民。而这短短的三分钟,对于Mary,或许比她的生命还值得怀念。她本可以保留着这个故事,讲给她的女儿听,讲给她的外孙女听。

2007年,一位热心的歌迷将这段视频上传到网上,并找到了Mary. 你可以想象她因此去申请账号,小心翼翼地将链接发给友人,然后一遍一遍阅读那些留言。有人说她幸运,有人说她美丽,有人被因为的从容优雅而爱上她。

我也会的。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一辈子幸运,一辈子美丽,却可以一辈子优雅大方。

一年后,Mary过世。在她的页面上,还没来得及放上第二个视频。

在她人生的最后时光里,因为一首歌的机缘巧合,Mary让世间的人们重新结识了她,即使只是三分钟。曲终散场,第二天走在大街上,你仍然会用最平凡的方式与她擦肩而过。因为她貌普通,只有一份姑且能够称为工作的工作,有个男朋友,但不知道会不会结婚。在这个过分真实的世界里,没有童话。

可是在那一刻,音乐给了她一个机会。

Mar 25, 2011 23:46

中央郡